首页  专业建设

江南网页版,江南(中国)官方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18-06-05
浏览次数: 961

附件2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全面提升学院课程建设水平,推动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准则。为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课程设计要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要求。制订课程标准的总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防止片面强调本课程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既要满足企业生产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对接,培养“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培养“社会人”和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人”的要求。要明确课程在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职业基础课程要体现通识教育的要求,教学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职业基础课程可进行模块化或融合式学科课程改革,有些内容模块可归到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部分教学内容可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讲授为主的内容要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3、职业技术课程(含职业拓展及实践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职业素质培养。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过程,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主动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部分主干专业课程应建设成基于工作过程或项目化的核心课程。

4、专业核心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企业的技术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遵循职业性原则,从职业工作(或项目)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5、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可根据各自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制订相适应的课程标准。课程要充分考虑本校及合作企业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课程要重视实践性教学,创造条件加大校内外生产性(或仿真生产)实训比例;切实在校内外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保证学校和实习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学习成为一个整体。

6、要建设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对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难点,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如微视频)加以解决,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

7、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础课程要适应学生需要组织分级教学,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

凡专业培养计划中规定开设的课程(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均应制订课程标准。由于课程类型的不同,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要求见附件1、附件2、附件3、附件4

三、课程整体设计的要点

(一)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课程的能力目标)

1. 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根据的。

2. 能力目标应是结合本课程的、具体的、可检验的目标。包括:

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项目任务的执行能力(对课程而言,这点最为重要);对项目任务结果的展示、分析、评价能力;对工作环境的熟悉能力;按照规范/安全要求操作的能力;主要工具的使用能力;事故的处理能力;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我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等

(二)课程内容改造

1. 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

2. 课程的顺序应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为“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3. 课程必须在教材基础上,根据以上二点进行二次开发,课程内容可设计成若干个“既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模块。

4. 职业院校中,外语注定是专业工具,每次课中有2~5个专业词汇用外语说、写,只此而已。(让学生感到外语和汉语一样,是表达意义的工具而已,这是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重要措施)。

(三)综合项目设计

1. 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这就是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的原则。

2. 项目的选择要点是: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覆盖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

3. 综合项目设计也最能考验教师的功力和水平。

(四)单项项目

1. 尽可能是大型项目的子项目,用于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尽量避免类似习题、许多相互无关的并行小练习。

2. 尽可能用接近学生未来岗位的项目。

3. 项目设计顺序遵循“由简单到复杂”。

(五)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必须考虑

系统知识,定量理论。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否则就不是高等教育。但绝对不能采用传统的以系统知识和定量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

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以知识应用型为主。

把课程从以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

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课,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探索。

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

把课程评价从教师讲的好为准,变成以学生学的好(有兴趣,能力有提高)为准。

树立新观念: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方法上的问题——课程需进行设计

四、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

1、课程标准由教学系(院、部)组织相关教研室制订,在教研室主任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或项目化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要在实践专家访谈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由课程开发团队完成课程设计工作。

2、教研室负责组织相关教师、企业技术人员,集体讨论修改,形成课程标准初稿。系(院、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课程标准初稿论证审议后,由各单位负责人审批签字报送教务处。

3、教务处应对课程标准的制订进行宏观指导,对需要统一的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协调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相关教学单位之间的关系,确保制订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质量标准。

4、教务处按照《江南网页版,江南(中国)官方课程标准建设评分表》(附件1)要求,组织相关专家对各(院、部)制订的课程标准进行检查评分、汇总后,报分管院领导审批执行。

、课程标准的执行和管理

1、课程标准是学校具有法规性质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必须严肃认真执行。各教研室要认真依据课程标准,选编教材和教学实施文件,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各部门要为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各教学环节的进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2、任课教师应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应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任课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时,在保证学生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允许适应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灵活性。各教研室在执行课程标准遇到问题应及时向系主任和教务处报告,研究并妥善解决。

3、各教学单位和教务处应对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组织经常性检查,学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时,将课程标准执行情况列入检查内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课程标准的完善与优化须经过多次实践检验和修正。科技和经济发展及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也要求适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各教研室对课程标准进行较大幅度调整时,应向系(院、部)提出修订申请。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和程序与制订的要求相同。

六、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江南网页版,江南(中国)官方课程标准建设评分表

附件2-4: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附件1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建设评分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分值

得分


课程定位与目标

5分)

课程性质、作用

课程体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专业中地位明确,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与前、后课程衔接得当。

2

 


课程建设

理念、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体现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

3

 


教学内容(25分)

内容选取的

针对性、适应性

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0

 


内容组织

安排合理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10

 


教材及相关材料

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合作编写特色教材,课程教学大纲(标准),案例、习题、课件、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导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要求。

5

 


教学模式、方法及手段(25分)

教学模式

重视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相似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为导向教学模式。

8

 


教学方法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6

 


信息技术应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技术,营造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虚拟社会等仿真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6

 


网络教学环境

课程资源能够提供网络教学平台,结构合理,运行顺畅,交互效果好。

5

 


教学团队(10分)

主讲教师

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效果好,承担院级或以上级别的教科研项目。

5

 


队伍结构

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有“双师”素质教师,与企业单位有联系。

5

 


实践条件(15分)

设施环境建设

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具有一定的仿真性,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9

 


实践教学

设施利用

实验实训教学设施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利用率高,使用效果好

6

 


教学效果(15分)

学生成绩及评价

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与学互动,学习效果好,对培养职业能力有明显成效。

6

 


同行评价

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认为教学大纲、教材与教学辅助资料等,可操作性强,容易贯彻落实,达到教学要求。

6

 


社会评价

得到社会同行赞誉,乐于借鉴参考,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肯定与课程紧密相关。

3

 


特色与创新(5分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有创新

5

 


合计

 

100

 


 

附件2  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

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学分: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  课程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

1.2课程基本理念(注:主要是指导性的思想观念)

例如: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课程设计遵循“设计导向”的职教观,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

1.3课程设计思路(注:主要是有本专业特点课程实施蓝图和路径的描述)

例如:吸收企业实践专家深度参与课程建设的基本工作: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项目实施的教学文件涉及到工作规范、生产条件等符合行业企业实际的咨询;课程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教学内容组织安排的思路(基于工作过程、学生的基础和认知特点等);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设计思路等。

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即“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项目课程”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的课程。项目教学是将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采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检查评价,都由学生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组织引导作用。

2.课程目标

专业核心课程应该提出课程工作任务目标: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职业能力目标: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要求。

要突破“知识、技能”取向,强调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深化对职业能力的理解,既要重视外显化、行为化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要求,又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内隐性、过程性、动态性。

课程目标书写格式:建议提出些行为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目标,多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减少使用“了解”、“熟悉”之类对知识掌握要求的动词。例如,“能(会)操作(使用)……”(动作技能)、“能(会)分析(判断)……”(智慧技能)、“叙述(记录)……”(陈述性知识)、“能说明(描述、解释)……”(解释性知识)。

3.课程内容与要求

3.1典型工作任务描述或学习领域描述

课程名称

学习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名称

基地学习     

学校学习     小时

对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各学习场所的学习目标

基地

 

学校

 

 

工作与学习内容

工作对象

 

工具

 

工作方法

 

劳动组织

 

工作要求

 

注:

描述职业行动领域:

描述职业行动领域必须回答两个问题

(1)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完成了什么工作;(2)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是怎样的。

    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指出专业工作的对象,对第二个问题的解释则涉及专业工作的工具、方法及劳动组织形式。此时,应考虑专业工作的各种要求并在描述职业行动领域时仔细加以处理。

工作对象:专业工作对象的描述要考虑工作情景和工作过程,即描述的是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对象。

          如工作任务中的操作对象(技术产品和技术过程,服务,文献,控制程序)

          该对象在工作过程中的作用(操作设备还是维修设备)

    具:完成工作必须的器具;如何使用工具和器材。

    法:完成工作项目采用的途径、步骤与手段;(如故障查找策略,质量保障方法)

劳动组织:职业任务的不同组织方式导致了人们在工作责任心、工作合同理解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对劳动组织方式的说明指明了工作过程中的设计机会与创造空间;

          如何组织安排工作(单独工作还是团组工作,工作分工)

          与其他职业好部门之间有那些合作及如何分界

          员工的那些能力共同发挥作用

    求:(1) 企业的经营或工作过程可以导出对专业工作的多种需求;

2)行业企业确立的相关标准;

(3) 各种法律规定对专业工作提出的要求。(填完删掉)

3. 2项目(或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

(或项目)

计划

学时

学习性工作任务

学习要求(职业能力)

教学内容

1

 

 

 

 

 

2

 

 

 

 

 

3

 

 

 

 

 

4

 

 

 

 

 

 

 

 

 

 

合计课时

 

按照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表述中,更多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

4.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教学模式  对本课程应采取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明。

4.2教学方法与手段  对应具体学习情境或项目或教学单元1、2……(重要教学内容),逐一说明教学过程应如何灵活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实训作业法、社会实践和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

4.3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要求  项目考评、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形成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相结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

考核方案以学习情境为序,考核目标按教学单元分为理解(A)、掌握(B)、操作(C)、综合运用(D)四个层次进行。

理解(A):正确领会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与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能从实质上领会所学知识的含义。

掌握(B):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原理和方法,能分析解决工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即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操作(C):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领,完成单项的工作 ,并对工作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综合运用(D):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基础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核内容一览表

序号

学习情境

(或项目)

学习性工作任务名称

考核内容

目标层次

1

 

1.1

 

 

2

 

2.1

 

 

 

 

2.2

 

     

 

 

 

 

 

考核成绩组成表

序号

组成部分

评分项目

权重

扣分(SK)

总分(满分100)

1

平时成绩

(按单个学习情境评分,取平均值,公式中i 为学习情境数)

学生自评(Sp1)

0.1

缺勤扣1分/次

Sp=(0.1×Sp1i0.2×Sp2i0.5×Sp3i0.2×Sp4iSKi)

小组互评(Sp2)

0.2

教师评价(Sp3)

0.4

项目成果(Sp4)

0.3

序号

组成部分

评分项目

命题层次比例

总分(满分100)

2

期末成绩

试卷得分(SE)

A

0.3

试卷得分(SE)

B

0.4

C

0.2

D

0.1

3

总评成绩(S)

S=0.6×Sp+0.4×SE

5.课程实施条件

5.1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要求

对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行业企业工作阅历、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对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相应工作岗位年限、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5.2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要求

5.2.1课程对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或实物模拟仿真、混合仿真和计算机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的要求。

5.2.2课程对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

5.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3.1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尽量选用工学结合高职高专的规划教材,自编教材依据学院《教材管理办法》执行。

5.3.2课程网站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的开发与利用。

5.3.3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习资料资源如教学文件和资料、实训指导书、学习参考书、专业期刊等。

6. 其他说明


附件3   理论为主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

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学分: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干课程),是整合的学科课程,……

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

1.2课程设计理念(注:主要是指导性的思想观念)

例如: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全面发展等。

1.3课程设计思路(注:主要是有本专业特点课程实施蓝图和路径的描述)

在目前条件下理论为主课程可基本保持学科体系和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部分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包含需解决问题的生活事件、社会事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2、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按教学单元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

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建议: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表述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即参照项目课程的要求;对知识的基本要求也可按“了解、基本了解”、“理解、基本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写明。

附课时分配表。课时分配表内“单元内容”尽可能细化。实践教学课时分配。

4.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出本课程各部分主要教学内容应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可以将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并入前面“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教学单元介绍所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

5.课程实施条件

对任课教师的教师资格、专业背景、教学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对教学条件要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课程网站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 其他说明
附件4   实践为主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

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学分: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干课程),是学科整合课程……

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

1.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高职教育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也要明确必要的理论知识深化和拓展的要求,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技能训练作用。单纯的技能训练不是高职教育的理想课程。

2、课程目标

经过实践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学生得到哪些方面的实际训练,掌握那些基本能力和技能,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职业能力目标:突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要求。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以实践项目或任务为单元,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

说明学生应完成的工作项目或任务,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建议:主要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表述技能和能力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提出对学习和深化理论知识和培养情感态度的基本要求。

附课时分配表。课时分配表内“单元内容”尽可能细化。

4.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出学生完成工作项目或任务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也可以将这些要求要求并入前面“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教学单元介绍。

提出实践课程考核方法及考核标准,对学生考核的要求。

5.课程实施条件

对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行业企业工作阅历、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对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相应工作岗位年限、职业资格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对教学条件要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课程网站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 其他说明